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总结

主题篇

  • 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
  • 邓小平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 科学发展观: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地位篇

  • 毛泽东思想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 邓小平理论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 科学发展观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 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路线篇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 过渡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 党的基本路线:

    ​ 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带一路

​ “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经济的开放格局。一是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深化双向投资合作。二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三十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主要是加强技术创新合作、理论创新交流互鉴、创新人才资源交流合作。四是把“一带一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紧密结合起来,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紧密结合起来,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主要矛盾的变化

  1.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 历史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 现在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第一部分 旗帜举起来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提出:

​ 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

2.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3.两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两者的关系: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专题二 毛泽东思想

1.形成过程

  • 毛泽东在著作中提出并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系统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趋于成熟
  • 1945年,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刘少奇),

2.围绕主题

​ 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

拓展:

邓小平理论围绕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主题: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主题: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的主题: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主要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 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 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 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 党的建设理论
  7.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4.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 独立自主: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5.改革开放和独立自主的联系

根本上:就是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进行对外开放。
一、 独立自主是立国之基。
二、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道,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上,
主导权必须在我。
三、 独立自主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而对外开放主力提升自主发展的
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

6.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部分 中国人民站起来

专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0.新民主主义革命

​ 新民主主义革命:指从 1919 年五四运动到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止的一段时间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针对帝(帝国主义)、官(官僚资本主义)、封(封建主义)(也就是俗称的“三座大山”)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近代中国社会为什么要进行革命?

​ 因为中国当时的国情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蕴含着特殊的社会矛盾和革命要求。

2.近代中国的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半殖民地表示的是国际地位,另一面指半独立。

​ 半封建指的是国内情况,另一面指半资本主义。

​ 近代中国基本国情的一二三四五,就是:一大危险,亡国灭种;一大主题,救亡图存;两对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两大敌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中国革命的双重属性,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中国革命的两大任务,反帝、反封建;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四根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五场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新民主主义新在何处?

  1.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时代不同
  2.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阶级不同)(区别新旧两类革命的最根本标志)
  3.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不同
  4.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P24、P31

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 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得进一步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奋斗目标。

​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 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 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5.区分新旧两种不同范畴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p28

​ 革命的领导权是掌握在无产阶级(新)手中还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旧)手中。

6.动力?领导力量?敌人?p25 26 27

  1. 动力: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的动力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 领导力量: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3. 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7.革命道路、三大法宝 p34 36

​ 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 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8.革命意义:p41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3.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9.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政体:P31

​ 国体:各革命阶层联合专政

​ 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0.两头小、中间大指的是?

​ “两头小”指工人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

​ “中间大”指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1.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两个步骤:

  1.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社会
  2. 社会主义革命(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社会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人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 主要的三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性质。

2. 矛盾

​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主要内容:一化三改

​ 一化:社会主义工业化

​ 三改: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4.1956年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

​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专题五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理论

1.时间:1956-1966

​ 1949-1956: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

​ 1966-1976:十年文革

2.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 1.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论十大关系)

​ 2. 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3.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1. 意义:
    • 第一,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 第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 第三,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2. 经验教训
    • 第一,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 第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发展生产力;
    • 第三,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 第四,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 第五,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 第六,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4.论十大关系

  1.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2. 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3.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4. 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5. 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6. 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
  7. 党与非党的关系;
  8. 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9. 是非关系;
  10. 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第三部分 中国人民富起来

专题六 邓小平理论

力挽狂澜——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1.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p95)见4.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1987年十三大)思想路线,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2.形成过程

  1.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理论轮廓形成时期

  3. 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4. 1992年十四大报告系统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5.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将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6. 1999年,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提出)

​ 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社会主义本质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十三大 1987年)见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3. 党的基本路线;

  4.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

  5. “三步走”战略;

  6. 改革开放理论;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9. “一国两制”;

  10. 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党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 提出时间:1987年十三大,邓小平
  2. 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
  3. 两层含义:
    • 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4. 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7.党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

8.三步走战略

  1.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3.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9.改革开放理论

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10.一国两制

​ 主要内容:坚持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各种合法权益将得到切实尊重和维护;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1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专题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披荆斩棘——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江泽民)

1.主题

​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形成过程

  1. 十五大(1997)之后,江泽民考察工作中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十六大(2002),写入党章

3.核心观点

  1.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前提和基础
  2.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致力支持,反作用
  3.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的落脚点

4.主要内容

  1.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理论武器。

专题八 科学发展观

科学转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胡锦涛)

1.主题

​ 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

2.科学内涵

第一要义 是发展,

核心立场 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 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 是统筹兼顾。

3.形成过程

  1.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提出
  2. 2004年,科学发展观形成
  3. 2007年十七大写入党章,成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4.精神实质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

5.历史地位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接续发展;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部分 中国人民强起来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2012年10月18日-24日)习近平

1.主题

​ 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社会矛盾的变化

​ 历史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现在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3.新时代的内涵和意义

内涵:

  1.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2. 这个新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3. 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4. 这个新时代是全体中国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5. 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意义:

  1. 第一,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 第二,从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3. 第三,从人类文明进程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八个明确)

​ 第一、明确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第二、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第三、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 第四、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 第五、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第六、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 第七、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八、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 这“八个明确”,高度凝练、提纲挈领地点明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十四个坚持)

  1.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3.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4. 坚持新发展理念
  5. 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6.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7.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8.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9.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0.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1. 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12. 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13.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6.两个一百年:

  1. 第一个一百年,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第二个一百年,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的具体安排:P203

  1. 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要求。
  2. 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要求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2. 新时代的精神旗帜;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专题十 五位一体总布局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

  1.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之中最重要的是创新。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共享的内涵(四个内涵):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2. 关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

    创新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协调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绿色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

    开放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共享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 第一、推进增长动能转换,以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提升实体经济;
  2. 第二、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现由以价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
  3. 第三、加大人力资本培育力度,更加注重调动和保护人的积极性;
  4. 第四、持续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优化市场供求结构。

3.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2. 六个体系,一个体制(p212):
    现代化经济体系,现代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
    经济体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要任务

  1. 第一、大力发展实体经济;
  2. 第二、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 第三、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4. 第四、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5. 第五、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6. 第六、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1. 党的领导是 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 根本国家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国体)
  •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体)
  • 基本政治制度: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爱国统一战线

​ 主题:大团结,大联合;(P218)

​ 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一致性和多样性统一,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3.一国两制

  • 基本点:

    • 一、 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主体,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不容侵犯,中国的领土不容分割。
    • 二、 两制并存。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 三、 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将成为特别行政区。它不同于中国其他一般省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 四、 和平谈判。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 五、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
  • 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

    “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

一国两治的前提是坚持只有一个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五个基本点是: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

“一国”和“两制”的关系:
“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一国”是实行,“两制”是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

“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

三、社会主义文化

1.意识形态

  1. 重要性: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
  2. 主要作用:强大凝聚力。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当选总书记(2012年十八大提出)

  1.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2.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层面)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层面)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个人层面)

3.文化自信,文化自省

  1.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政党的精神旗帜。
  2.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国运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P230)

4.四个自信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 理论自信;
  3. 制度自信;
  4. 文化自信;

四、民生

1.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发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的展示出来。

举措:

  1.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 第二、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 第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4. 第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5. 第五、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P233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2.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3.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建设;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5.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

3.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指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维护各领域国家安全,构建国家安全体系,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举措:(五个方面 P235-236):

  1. 第一、完善国家安全体系;(政治国土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信息生态资源核安全)
  2. 第二、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3. 第三、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4. 第四、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
  5. 第五、加强国家安全教育。

五、生态文明建设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237

  1. 核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含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指人类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主动保护自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3.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2.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P239

  1. 第一、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2. 第二、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 第三、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4. 第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3.建设美丽中国

​ 建设美丽中国,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实现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坚持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P240)。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1. 推进绿色发展;
  2. 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3.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4. 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专题十一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P245

​ 四个全面是指: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全面深化改革;3.全面依法治国;4.全面 从严治党。

​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志着我们跨过了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发展阶段。全面小康有更高的标准、更丰富的内涵、更全面的要求,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指的是: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小康指的是:发展水平

其他三个方面在书 P249、255、259;

专题十二 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简介:书 P282 页)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中国将坚定不移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国际社会一道致力于推动建立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1.人类命运共同体

(具体内容:书 289 页)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于一个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外交的崇高目标,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世界各国应携手合作,共同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2.一带一路

(具体内容:书 293 页)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经济的开放格局。

​ 把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